专题报告
首页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
人群动态观测专题专题主席:方志祥 李响
报告人照片 报告人简介 报告题目
      方志祥,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高级会员和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ACM SIGSpatial China创会委员等,担任2020 W2GIS国际会议主席,《Journal of Location Based Services》、《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Smart Cities》等国际期刊编委,70多个SCI期刊审稿专家,以及SSCI期刊《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SCI期刊《Remote Sensing》、其他英文期刊《Smart Cities》和中文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等多个专辑责任编辑(Guest Editor)。主要研究方向:人群动态的观测与应用、行人智慧导航。 《人群动态的观测理论研究思考》
       徐阳,博士,2017年至今于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城市信息学及智慧城市理学硕士”课程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地理时空大数据分析,移动对象轨迹数据挖掘与建模,以及城市信息学。主持若干香港研究资助局(RGC)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在CEUS, IJGIS, Annals of AAG, JTG,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Tourism Management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16至2017年于麻省理工学院感知城市实验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与新加坡SMART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个人网站: https://yangxu-git.github.io 《大数据视角下的旅游地理与游客时间分配》
      涂伟,副教授。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学者,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城市动态感知与优化,拓展时空GIS,提出融合多源时空数据的群体活动、城市功能、空间活力等城市动态感知方法,发展了基于动态规律的时空优化模型与方法。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和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2015)。 《时空知识驱动的城市出行动态分析与优化》
     黄炜,同济大学教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客座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引进人才,ISPRS IJGI 副主编。研究领域为城市计算和计算社会科学。2018年8月-2021年2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交通部工作,任规划师;2016年12月-2018年7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地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在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获ISPRS The U.V. Helava Award最佳论文奖。 《人群活动与城市空间交互模式的研究》
      吴杭彬,男,1983年生,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交通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主要从事多平台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和集成、智能交通GIS、导航和位置服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5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次。 《轨迹数据的模式分类框架研究》
      李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兴趣包括 “时空轨迹大数据处理及应用”与“空间优化算法”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3部。开发了专用于时空轨迹数据管理与应用的软件工具XSTAR;发展了不同情景下应急疏散方案制定策略与模拟方法。详见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攻城狮”。 《行人应急疏散方案制定与模拟》
      康朝贵,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城市时空大数据分析、社会感知方法、空间公平性等。研究详情可查阅研究组网站:https://urbancolab.com。 《城市精细用地功能信息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
      陶然,博士,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现任AAG Cyberinfrastructure Specialty Group主席。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研究领域包括地理信息科学,空间统计,空间数据挖掘及可视化。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人口迁徙、收缩城市等方面的应用。 《一种基于局部G 统计和LOSH统计的检测城市空间变化的新方法》
      杨学习,博士,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时空异常探测理论方法、地理空间交互的理论方法及其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发表SCI/SSCI/EI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长期担任IJGIS、CEUS、TGIS等期刊审稿人。 《一种基于流聚类的空间交互区域探测方法》
       余红楚,武汉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从事地理信息与水上交通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聚焦于海洋空间大数据建模与预测,成果应用于海上智能航行与安全保障、 “海上丝绸之路”运输贸易监管服务、海洋地缘政策战略应对等,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10篇,主要发表在智能交通、应用能源、地理学报英文版、交通与环境等期刊上。 《船舶时空行为与海上运输网络时空关联与耦合推理建模研究》
      张恒才,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时空数据挖掘与立体时空计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5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委科技成果奖5项。 《城市人群密集场所动态感知与移动模式挖掘》
      王江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师。主要从事地理时空分析方法,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城市计算等研究。 《地理大数据支持下的人群动态多尺度制图方法研究》
      李秋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城市交通、时空行为。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空气污染暴露评估——基于手机数据和移动监测数据的研究》
第十七届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Copyright 技术支持:点点会议学术会议云平台 ICP:沪ICP备12047207号-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