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空间分析与建模、地理大数据挖掘和环境遥感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RSE、IJGIS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
![]() |
向隆刚,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轨迹数据分析与时空大数据管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研发的“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及重大工程”、“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三)。 |
![]() |
刘小平,中山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地理模拟、空间智能及优化决策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多类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被广泛应用于地方政府的多规融合、空间规划及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服务中。 |
![]() |
吴浩,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 |
![]() |
冯永玖,同济大学教授,从事城市要素遥感监测与推演研究,在城市时空规律挖掘、智能模拟建模、可信度验证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滨江、崇明国际生态岛等,并支撑高校智能返校系统研发。 |
![]() |
杨 琳,南京大学副教授。从事土壤时空模拟及其驱动分析研究,发展了基于代表性样点的关系知识提取和土壤制图方法,实现了大数据时代的高精度土壤制图。发表学术论文80篇(含一作/通作SCI论文28篇),发表在《Geoderma》、《Soil & Tillage Research》、《IJG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等领域权威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点基金课题2项等项目。曾任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土壤计量学会副主席,现任期刊《Geoderma》、《地理科学》编委。获《土壤学报》2010年度、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
![]() |
陈跃红,河海大学副教授,从事时空大数据分析与遥感智能计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40余篇。 |
![]() |
葛咏,2001年毕业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地图学研究室主任。2017年获得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称号。长期从事地理空间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被聘为《Computers & Geosciences》副主编、《Spatial Statistics》编委和《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委。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委会主任委员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制图委员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国家和部委奖项3项, 制定2项国家标准。 |
![]() |
董卫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长期致力于地理空间认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奖、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高校GIS创新人物。担任CaGIS、LBS国际期刊编委,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 |
![]() |
郑束蕾,信息工程大学老师,博士后,长期从事地理空间认知研究方向,近三年的主要成果有专著《个性化地图认知及眼动分析方法》、测绘学报“地理空间认知”专栏论文、参编首部空间社会学与人文学英文专著(Springer出版)、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眼控地图操作国家发明专利等,参加国家十四五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工作。 |
![]() |
裴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研究方向为地理大数据挖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担任《地球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杂志编委。 |
![]() |
邓敏,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升华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全国宝钢教育优秀教师等。担任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测绘通报》等编委,兼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大数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数字洞庭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 |
秦承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字地形分析、流域系统综合模拟和管理措施情景分析、地理建模的智能化、并行地理计算。所设计的地形分析算法已被ArcGIS、SAGA等GIS软件所集成。担任《地理研究》编委、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
![]() |
陈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地理建模与模拟、虚拟地理环境相关研究。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六届高校GIS创新人物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暨江苏省十大青年科学之星。担任国际环境建模与软件协会(iEMSs)副主席等学术组织任职。 |
![]() |
关庆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时空大数据、空间计算智能和高性能空间计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期刊论文80余篇,包括ISPRS、AAAG、L&UP、IJGIS、CEUS、EMS、C&G、TGIS等国际重要SCI/SSCI期刊论文70余篇。 |
![]() |
白玉琪,清华大学副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兼职教授,全球综合对地组织(GEO) GEOSS-Evolve 成员,Infra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Board(IIB)成员。 |
![]() |
桂志鹏,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地理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博导。2011-2013年曾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水/能源科学智能空间信息计算中心(CISC)研究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方法、系统架构、领域应用及社会地理计算相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ISPRS CATCON三等奖、测绘科技进步奖等。 |
![]() |
杜小平,博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字地球、智慧城市、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等。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国家“863”课题等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6篇,参与编著专著3部。 |
![]() |
靖常峰,博士、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城市空间信息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方向为城市运行管理物联网技术、城市时空分析建模技术等,科研成果在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应用和推广。入选中国测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20)、北京市应急领域青年学科带头人(201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奖2项、测绘与GIS领域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
![]() |
汪愿愿,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世界数据系统青年科学家联盟成员。以“时空大数据理论-核心关键技术-平台研发”为研究主线,开展了地理时空大数据管理、挖掘分析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了落地化系统研发。作为负责人五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其余省部级及横向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8篇、国防报告3篇、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 |
![]() |
乐松山,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建模、虚拟地理环境、泛在地理信息挖掘应用等,主持和参与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持续主导并执行构建了OpenGMS开放式地理建模与模拟平台(https://geomodeling.njnu.edu.cn ,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担任Transactions in GIS、Annals of GIS、Big Earth Data等国际期刊的Regional/Topic Editor。 |
|
朱军,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遥感监测与灾害应急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带头人,主要从事虚拟地理环境与时空过程建模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形成了高速铁路虚拟环境建模系统与灾害动态模拟系统等软件,在轨道交通、防灾减灾、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应用,主持了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国家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10 次。 |
|
李文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2007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群行为模拟、沉浸式虚拟现实与仿真;发表SCI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技馆虚拟现实科技馆项目等项目。 |
![]() |
吴明光,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可视化、GIS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三项。研究成果在测绘、管线、电力、土壤等行业深入应用,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
![]() |
唐曦,博士,主理华东师范大学地图研究所。研究立足专题地图(集)设计与编制,兴趣涉及地图符号与信息设计、地图交互界面、叙事地图等方向。主持完成《崇明生态岛地理信息概览图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中俄印金砖国家典型沿海城市公共安全图集》《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地图集》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英国地图学会年度专题地图奖等。 |
![]() |
邵振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主任助理,空间信息系统与服务研究室主任,现担任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会刊《PE&RS》副主编,主要研究城市遥感。 |
|
苏程,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
![]() |
沈焕锋,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出版遥感数据“复原·校正·重建”三部曲学术专著, 论文被引用10000余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研究成果业务化应用于多颗国产卫星数据的处理系统,并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 |
李军,中山大学教授,IEEE Fellow,遥感领域重要期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主编。 |
![]() |
段洪涛,西北大学教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兼任青年地学论坛副理事长、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湖泊遥感和智慧流域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累计引用超过5000次。合作出版《湖泊水环境遥感》和《中国湖泊分布地图集》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学术著作奖)和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
![]() |
杜震洪,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科技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科学研究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委会委员,第十七届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海洋公益专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专著2部,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等4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0),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 |
|
张永军,武汉大学二级教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长期从事航空航天多源遥感数据多特征一体化摄影测量处理研究,在航空航天多源遥感数据多特征联合区域网平差、多源国产卫星影像多特征协同处理、中低空影像准实时智能处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负责研制了我国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处理系统,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及各类地理信息产品生产项目,并在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灾害应急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7)、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5)。先后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项;发表ISPRS JPRS、RSE、IEEE TGRS等本领域主流SCI期刊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25项。担任国际学术会议“PhotoGA 2017”主席。 |
|
王迪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海洋遥感应用实用化推广,任浙江省科协“智慧海洋”科技服务团专家、中国数字海洋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面上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论文50多篇;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和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8项省部级奖。 |
![]() |
谢欢,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团队成员。教 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深空探测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分中心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卫星与空间激光数据处理和应用研究。 |
康志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ISPRS“室内外无缝建模、位置服务与机动性”工作组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深空探测中心-月球与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研究分中心主任,中俄国际月球科研站科学专家组领域召集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先期研究团队成员。主要从事LiDAR数据处理、室内自主定位以及月球与行星遥感等方向科研工作。 | |
![]() |
邸凯昌,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先期研究团队成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行星遥感与制图”工作组组长。遥感制图与视觉导航定位成果业务化应用于我国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月球探测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
![]() |
应申,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研究研究领域为地图学、3DGIS与三维地籍、空间分析和地理大数据。担任Journal of GeoVisualizaiton and Spatial Analysis期刊编委/客座编委、地图研究副主编、ISO TC211 Expert等。
|
![]() |
贺彪,博士,深圳大学特聘研究员,担任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三维地籍、国土空间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算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丰富的GIS系统研发经验,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一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
![]() |
郑晔,男,博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博士后,负责时空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和时空智能计算。近年来公开发表SCI论文5篇,EI等其他论文3篇,获得专利2项,软著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应用示范项目、高分产业化专项等项目多项。
|
![]() |
杜震洪,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科技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科学研究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委会委员,第十七届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海洋公益专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专著2部,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等4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0),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 |
|
王琛,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副所长。 |
![]() |
樊隽轩,南京大学教授、博导。199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001年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8年起任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18年11月起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国际地科联“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秘书长、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化学地层及定量地层分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委会理事长;担任《Geoscience Data Journal》、《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和《地层学杂志》等副主编或编委。长期从事地质大数据及大数据驱动下的地球科学研究,近年来在《Science》、《Earth-Science Reviews》等重要学术杂志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
![]() |
杜震洪,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科技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科学研究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委会委员,第十七届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海洋公益专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专著2部,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等4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0),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 |
![]() |
华一新,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从事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20多年,承担国家与军队重要科研项目多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空间信息系统与智能设施管理”的研发工作。 |
![]() |
张洪岩,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
赵耀龙,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智慧国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博士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空间情报科学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空间分析及公共政策模拟、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TGIS、STE、GeoJourn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和国内期刊审稿人,以及广东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
![]() |
牟乃夏,男,博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教育与科普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四十余项,发表文章70余篇,出版《ArcGIS 10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从初学到精通》等多部教材,被全国近百所高校采用,总销量10万+。2015年获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杰出教育奖,2020年获第八届高校GIS创新人物。现科研方向为时空轨迹大数据挖掘。 |
![]() |
秦昆:博士、博士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与遥感硕士,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中国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委员。主讲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空间数据分析、计算社会学与社会地理计算、空间人文社会GIS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时空大数据分析、遥感图像挖掘、空间人文与社会地理计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其他科研项目多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
![]() |
乐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市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主任。深圳大学优秀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为面向城市问题的大数据与GIS交叉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含期刊最高引用量或高被引中、英论文,担任SSCI期刊《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副主编,以及 GIS 、计算机,以及地理、城市科学等多领域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服务工作。 |
![]() |
郑先伟,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室内外场景视觉理解与三维建模等方向研究,在IEEE TPAMI, ISPRS P&RS,TGRS, IJDE等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近20篇。担任中国可视化大会专委会通讯委员、曾获IEEE全球双视语义3D建模竞赛冠军等,开发的三维全景智慧安保系统被部署于武汉世界军运会最大赛事场馆。 |
![]() |
熊汉江,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量空间数据网络服务、场景理解与重建与VR/AR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11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研究,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优秀青年科技贡献奖”。 |
![]() |
黄正东,博士,教授,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城市空间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地理信息、智慧城市、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叶玉瑶,女,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副理事长、《热带地理》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粤港澳城市群空间演化与空间治理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8篇,出版专著 4 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6 项。曾获得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发改委优秀成果一等奖。 |
![]() |
王鹏,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导,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年轻骨干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组常务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
![]() |
刘永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从事资源环境遥感研究,特别是高温热异常遥感、全球尺度高价值小目标信息获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发表一作/通作SCI论文50余篇(RSER、RSE、ISPRS、JGR等TOP期刊20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
![]() |
付迎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大学环境遥感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委员。研究兴趣为时序遥感影像融合分析、城市/湿地遥感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国家自科学基金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省教改项目2项,发表文章四十余篇,ESI 1%高被引论文2篇,《地理学报》英文版优秀作者。 |
![]() |
苏奋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评审专家等。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任务30 余项。主要从事海洋空间信息系统与海岸带遥感、海洋战略与空间博弈等研究。 |
![]() |
薛存金,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士生导师,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13),国际数字地球协会数字海洋专委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A类先导专项等国家、部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主要从事海洋时空数据挖掘与应用研究。 |
![]() |
张丰,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导,地理科学系副主任,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时空信息与智能服务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浙江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地理学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她一直致力于时空数据建模和预测、高性能空间计算、智能遥感处理及其在土地利用、智慧城市、海洋和自然灾害减灾应用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著书4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
![]() |
刘瑜,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基于时空大数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
![]() |
黄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共同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时空大数据统计建模、一体化遥感影像融合、空间规划与环境监测。目前担任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在Nature Human Behavior、Nature Communication、RSE、IJGIS等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系国际GIS权威期刊IJGIS副主编、Elsevier三卷本GIS全书《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主编。 |
![]() |
吴森森,博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学大数据空间建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担任IJGIS、TGRS等国际SCI期刊评审人。 |
![]() |
朱长青,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地理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持地理信息安全方面4项国家级项目和2项国家标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获专利和软著70余项,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朱长青,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地理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持地理信息安全方面4项国家级项目和2项国家标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获专利和软著70余项,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
![]() |
徐彦彦,博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安全、空间信息传输。主持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七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
![]() |
潘建平,重庆交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遥感大数据、深度学习应用、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预警。主持和主研科技项目4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8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编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10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地理信息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遥感自主工程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航测与制图专委会主任。 |
![]() |
王明常,吉林大学测绘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导,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软著7项。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6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遥感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 |
![]() |
张雪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地理大数据、地学知识图谱、智慧城市与人文社会GIS等。主持和参与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公安、测绘、民政、气象、地质、历史文化等领域。 |
![]() |
陈岭,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普适计算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普适计算、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库,具体包括时序/时空数据挖掘和应用、时态网络/知识图谱表示学习和推理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70余篇、CCF A类会议论文2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2600余次。 |
![]() |
张书亮,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城市洪涝灾害时空建模与模拟、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9部教材专著,参与制定了5项国家/测绘行业标准。作为重要参与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等科研教学奖励。 |
![]() |
赵耀龙,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智慧国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博士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空间情报科学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空间分析及公共政策模拟、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TGIS、STE、GeoJourn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和国内期刊审稿人,以及广东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
![]() |
董震,武汉大学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多模态数据融合、智能解译方法体系构建。入选中国激光雷达青年科技奖、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长江学子、王之卓创新人才奖等人才奖励计划;担任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委员、三维视觉专家委员会委员、《遥感技术与应用》第八届青年编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
![]() |
柳思聪,男,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副教授。意大利特伦托大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航天遥感信息智能处理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合著专著章节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曾获2014年IEEE国际数据融合与分类大赛论文组季军、2019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和其他省部级奖项2项。担任第十届国际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大会(MultiTemp2019)技术主席、SPIE Remote Sensing Digital Forum: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mote Sensing程序委员会委员和IGARSS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是IEEE JSTARS、RS等专刊特邀主编,IEEE高级会员。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
![]() |
洪丹枫,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德国宇航中心研究员、光谱视觉小组组长,同时兼任赫姆霍兹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顾问。主要从事机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高光谱及多模态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等方向的研究。在IEEE-TIP,IEEE-TNNLS,IEEE-TCYB,IEEE-TGRS,IEEE-GRSM,ISPRS-JPRS等顶级期刊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10余篇热点(Hot)论文、ESI高被引论文。IEEE高级会员,曾获IEEE-TGRS最佳审稿人奖、国际高光谱学术会议(WHISPERS)杰出论文奖(Jose Bioucas Dias奖),同时担任IEEE-TGRS期刊领域副主编和Remote Sensing期刊编委。 |
![]() |
陆丽珍,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博士学位,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遥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和环境规划、GIS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科研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地方政府重大横向等项目30余项;在SCI及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 |
![]() |
杨武年,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二级),博士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遥感地质、3S技术在国土资源勘查、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完国家和省部等重要科研 30余项,获省部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第1持证7项和国家863计划-308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发表学术论文200余 篇,SCI、EI 收录 80 多篇。提出了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理论及新方法、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及影像动态分析新方法和”陆表植被生态水”遥感定量反演理论及多项新方法,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
![]() |
邵怀勇,男,博士,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生。自然资源部高层次杰出青年人才,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成都理工大学GIS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遥感科学与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山区资源环境遥感、生态环境评估与GIS空间建模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
![]() |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高级会员和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ACM SIGSpatial China创会委员等,担任2020 W2GIS国际会议主席,《Journal of Location Based Services》、《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Smart Cities》等国际期刊编委,70多个SCI期刊审稿专家,以及SSCI期刊《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SCI期刊《Remote Sensing》、其他英文期刊《Smart Cities》和中文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等多个专辑责任编辑(Guest Editor)。主要研究方向:人群动态的观测与应用、行人智慧导航。 |
![]() |
李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兴趣包括 “时空轨迹大数据处理及应用”与“空间优化算法”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3部。开发了专用于时空轨迹数据管理与应用的软件工具XSTAR;发展了不同情景下应急疏散方案制定策略与模拟方法。详见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攻城狮”。 |
![]() |
刘慧敏,中南大学副教授、地理信息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大数据融合制图与信息服务研究,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获评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
![]() |
禄小敏,兰州交通大学讲师,硕导,地理信息科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空间关系、地图制图综合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
![]() |
尹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研究兴趣包括时空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动态计算、传染病时空建模、交通GIS、时间地理学。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近20项,获得省部级与专业协会科技奖励3项。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员流动大数据的城市疫情精细化建模方法,实际应用于COVID-19、登革热与流感的疫情防控中。 |
![]() |
陈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大数据挖掘方向研究,侧重城市人群时空行为模式分析。 |